先秦时期,民本思想的出现,开启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时代。
民本思想的首倡者是管仲,集中保存在《管子》一书中。
《管子》认为,人的生命是高天厚土赐予的,理应受到尊重,这是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。
《管子》认为,民是国家的基石,是争霸天下的根本。国家的治与乱、兴与亡都取决于民心向背,取决于统治者和国家的政策是否得到民的拥护和支持,取决于民是否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权利。民安则国安,民治则国治;民乱则国乱,民危则国危。这是民本思想的政治学基础。
《管子》认为:“争天下者,必先争人。”并进一步认为: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。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。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一树一获者,谷也。一树十获者,木也。一树百获者,人也。”管仲以一树所获为喻,说明了人的地位的重要。
据《管子?小匡》记载,齐桓公即位初年,要使鲍叔牙为相。鲍叔牙坚辞,并推荐管仲任之说:“臣之不如管夷吾者五,宽惠爱民,臣不如也……。”管鲍是至交,鲍叔深知管仲之为人,可见管仲有一颗浓厚的爱民之心。管仲之所以能够“宽惠爱民”,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。管仲说:“霸王之所始也,以人为本。”又说:“齐国百姓,公之本也。”⑿复说:“士、农、工、商,国之石民。” 在春秋中前期,管仲能够提出“人本”、“民本”主张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。正是在“人本”“民本”思想的支配下,管仲在政治实践中提出了利民、富民、惠民和政顺民心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。
关于利民,管仲说:“众者爱之则亲,利之则至。故明君设利以致之,明爱以亲之。徒利而不爱,则众至而不亲;徒爱而不利,则众亲而不至。”⒁又说:“得民之道,莫如利之。”
关于富民,管仲说:“凡治国之道,必先富民。民富则易治也,民贫则难治也。”
关于惠民,管仲主张对老、幼、病、残等“行九惠之教”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管仲提出了“政之所兴,在顺民心;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”的至理名言。并以此为出发点,进一步提出了从民“四欲”,去民“四恶”的主张。他说:“民恶忧劳,我佚乐之;民恶贫贱,我富贵之;民恶危坠,我存安之;民恶灭绝,我生育之。……故从其四欲,则远者自来;行其四恶,则近者叛之。”因而要求执政者尽可能满足人民谋求生存的愿望和要求,多给人民以实惠。只有做到爱民、利民、富民、惠民,政顺民心,令合民意,才能达到政通人和、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。
在管仲提出的“人本”“民本”论的基础上,齐国的另一位贤相晏婴又奏响了一曲爱民爱国的高歌。晏婴说:“德莫高于爱民,行莫厚于乐民……德莫下于刻民,行莫贱于害民也。”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爱民、乐民而不刻民、害民呢?晏婴认为对民要省刑罚、薄赋敛、减徭役和恤不幸。晏婴所生活的齐国,刑法严苛,用刑惨烈,而且君主随心所欲,滥用刑罚。人民即使小心翼翼,也难免动辄获“罪”下狱。在这种情况下,晏婴提出了“弛刑罚,若死者刑,若罚者免”的政治主张。由于齐景公治宫室,好狗马;由于齐国贵族尚奢侈,轻民力,使得齐国人民苦不堪言。对此,晏婴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使民若不胜,藉敛若不得,厚取于民,而薄其施……菽粟藏深,而怨积于百姓,……恐国之危失。”为了防止“国之危失”,晏婴提出了薄赋敛,节财货的主张。他说:“俭于藉敛,节于货财。……百姓节适,关市省征。山林陂泽不专其利,领民治民勿使烦乱,知其贫富,勿使冻馁,则民亲矣。”对于减徭役和恤不幸,晏婴主张“作工不历时,使民不尽力。”“古之贤君,饱而知人之饥,温而知人之寒,逸而知人之劳。”
管仲晏婴把民本思想应用到国家管理中去,这就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。因为,以民为本的国家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重视人的价值、尊严、需要和情感。
作者 :宣兆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