稷下讲堂

丝绸之乡——繁荣发展的齐国丝织业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宣兆琦


据语言学家研究,古希腊人把中国称为“赛里斯”,意为“丝绸之国”。希腊文这个词是从伊斯兰文中移植来的。伊斯兰文中的该词又直接来源于古汉语“丝”的读音。该词源清楚地表明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。而在中国境内,最早出现的丝织业中心,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。

齐国丝织业有悠久的历史。先齐时代,齐地桑蚕业即成为一个重要生产部门,植桑已经进入大田生产,育蚕织丝已经相当发达。姜太公封齐后,因地制宜,随俗而行,“劝其女工,极技巧(史记· 货殖列传) 女工就是纺织业。重视纺织业是太公建立齐国的重要措施之一,并收到了良好效果,为齐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。 太公以后的历代统治者,都很重视桑蚕丝织业。

齐桓公时,由于官府的重视和扶持,齐国的桑蚕丝织业有了较大发展。《管子·问》把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列为国情调查项目 之一。据《管子·山权数》记载,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民之通于桑蚕,使蚕不疾病者,皆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,谨听其言而藏之,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。意思是说,百姓当中有熟悉蚕桑技术、能防治蚕病的人,政府应采纳他们的意见,并给予黄金一斤或粮食八石的物质奖励,还要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。管仲作为相,如此重视掌握植桑育蚕技术和蚕病防治的专门人才,反映了桑蚕业在齐国作为重要的生产部门而备受重视。

齐国对桑蚕丝织业的优惠政策,《管子》记载颇详。《国蓄》载:春赋以敛缯帛,即春天给予桑农贷款,到时只需桑农以“缯帛”这种丝织品抵偿贷款就可以了,以解决其生产资金的不足。这实际上是政府与桑农签订的预购合同,预付资金,计价收购。这种方式对桑农来说,既可以保证他们进行正常生产,又可以保证产品有销路; 对于国家来说,也是有利可图的,提前预购并预付部分资金,虽占去部分资金,但却保证了蚕茧和丝织品的基本来源。

齐国重视桑蚕丝织业,还表现在提倡家庭发展桑蚕种植和养殖上。官府要求百姓住宅周围必须种植桑树。《管子·山国轨》规定宫中四荣,树其余者曰害女工。“宫”即住宅,古时百姓住宅也可称作宫; 四荣指四方屋翼,此处借指住宅四周空闲地方。 整句意思是说,凡百姓住宅旁侧,只准种植桑树,供妇女采桑养蚕;如果种植其他树木,则以妨害养蚕为由加以禁止。一般贵族都拥有家庭桑园。《左传》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: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齐国,齐桓公对他很友好,将自己同族的一个漂亮女子姜氏嫁给了他。重耳流连忘返,再也不作积极打算,只想长期呆在齐国过安乐日子。可是跟随重耳一道从晋国逃出的随从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。有一天,他们在桑林中密谋如何促使重耳早日返回晋国。恰巧姜氏的蚕妾正在桑树上采摘桑叶,重耳随从们的密谋全被她听得一清二楚。蚕妾回家后,便把此事告诉姜氏。谁知姜氏也不赞成丈夫碌碌无为,为了防止泄密,她竟把蚕妾杀了,并劝导、帮助重耳离开了齐国。重耳便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。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,齐国植桑养蚕是很普及的,除了野外有大片大片的桑林外,大贵族的居邑也有很大的桑园,而且桑叶浓密,以至于树上的采桑女未被树下人发觉。同时还告诉我们,栽桑养蚕既是一般平民的家庭副业,又是贵族中一项重要的生产经营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代齐国的桑蚕业是相当发达的。

丝织业是齐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,齐国统治者与普通百姓都比较重视。在齐国,既有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家庭副业的丝织品生产,也有独立的私营手工业者的织造作坊,还有官府的国营丝织工场。作为小农家庭副业的丝织品生产,在齐国占有重要地位。这是因为,农民一方面要满足家庭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需要.另一方面还要以丝绢代金为税。一年当中,小农家庭有两个纺织时节,一是大夏将至,是织丝绸和加工丝絮的时节;一是隆冬农闲时,是妇女纺织的时节。齐国的个体小农家庭的纺织手工业,不仅发展速度快.而且产品质量也比较高。在生产出的丝织品保证家庭需要和赋税后,农民就将剩余产品作为商品,拿到市场上出卖,获利也比从事农耕大得多。人们为利所诱,纷纷加入丝织大军,从而使得齐国的个体家庭丝织生产迅速发展。独立的私营丝织手工业者的织造作坊, 也是丝织品的重要生产基地。齐国的私营织造作坊主要来自两种人:一部分是大贵族。大贵族的家里有桑园,并且有专门的蚕妾采桑养蚕。有的大贵族就是大工商业者。另一部分是从个体家庭副业丝织手工业者中分化出来的手工业主。他们在个体家庭副业的基础上,凭借熟练的手工技术,建立起较大的织造作坊,有的举家男女老幼皆参与织造,以丝织为生,成为真正的丝织家庭;有的还雇用人员进行生产,自己仅从事丝织作坊的管理与产品的销售。由于齐国对桑蚕丝织业的重视和扶持,齐国的丝织业得到较快发展,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,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。

一是丝织品种繁多精美。《国语?齐语》记载齐桓公对管仲说昔吾先君襄公……唯女是从,九妃六嫔,陈妾数百。食必梁肉,衣必文绣。”“文绣,是指刺绣的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服饰。齐国宫庭中大小宫女的衣服,都是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品。由此可见齐国丝织品的精美。齐国官府纺织工场,生产有一种名叫锯枝兰鼓”的精美丝织品,是一种织有锯枝兰鼓的美锦。由于它十分稀少,所以价值高昂,每匹达万钱。齐桓公曾用近3000“锯枝兰鼓赏赐给高利贷者,使其放弃了齐国3万家的3000万贷款和3000万钟粮食的高利贷(参见《国语·齐 语》)。这种以锦易贷的办法,对桓管来说是一种政治策略,但它能迫使高利贷者废贷,也足见此种锦是很精美而名贵的了。其他的精美丝织品还有很多,如《战国策·齐策》记载,田需对齐王说下宫(后宫)糅罗织(细绢)、曳绮(有纹绢)、縠(绉纱) ,而士不得为边缘 (衣的滚边)。”罗织、曳,都是精美的丝织品。这些精美丝织品在宫廷及贵族中已经相当普及,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记载:君之马百乘,无不披绣衣而食粟者。”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记载景公赏赐及后宫,文绣披台榭。精美的文绣作马衣与台榭之饰,足见丝织品应用相当广泛。

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知道,齐国生产的丝织品种类繁多,比如有罗、帛、纱、绫、绢、绮、纨、缟、锦等。而锦又有归锦、馈锦、制锦、示锦、束锦之别。到了汉代,专为皇室宫廷春夏冬三季所需而制作的精细丝织品,就有绮绣、冰纨、吹絮纶等不同品种。总之,齐国生产的丝织品种类繁多,做工精细,质量上乘。

二是丝织品的染色技术高超。齐国的染织业很发达。据《考工记》记载,齐国专门设立幌人负责煮练丝帛;设立染人,负责丝帛和其他纺织品的染色;设立画缋",负责在丝织品上画花绣花。把丝织品染成五颜六色是很不容易的,要经过复杂的工序。

齐国印染业是相当发达的。据《韩非子》记载,齐桓公喜欢穿紫服。尽管紫服的价格比素色的要贵数倍,但桓公左右大臣及举国百姓都纷纷效仿。一时间,紫服成为时装,紫色成为齐国的流行色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下》记载,齐景公喜欢穿五种颜色的丝绸衣服, 即一衣而五采具焉”《考工记》说五采备谓之绣”。这些记载反映了齐国人喜欢穿多彩的服装,并能随时尚而变更他们所喜好的服装,从中也可以看出齐国丝织业和染色业的发达与繁盛。

上述反映了齐国丝织业的发达和丝织技术的高超。同时也证明齐国是当之无愧的丝织业中心。


作者简介:宣兆琦,山东理工大学教授,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。现为28365365.com打不开特聘院长、特聘教授。

28365365.com打不开   版权所有   备案号:鲁ICP备05024484号

电话:0533-2348839    传真:0533-2348839

Powered by IOffice v4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