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淄区齐都镇韶院村位于齐古城大城的东南隅,相传是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演奏的地方。清代嘉庆年间,有人在城东枣园村掘地,发现一方古碑,上面刻着“孔子闻韶处”。后来又在得碑处发现数枚石罄,遂村名改为“韶院”。到宣统年间,古碑已下落不明。乡里父老唯恐古迹隐没失去传承,1911年另立石碑,仍刻“孔子闻韶处”。1982年,市、区政府拨款将“孔子闻韶处”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,并增置“乐舞图”和简述孔子在齐闻韶石刻。
石刻文载: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,有一种叫做“韶”的乐舞,又称“箫韶”或“韶箫”。因韶乐有九章,故亦名“九韶”,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。
到春秋时期,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。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517年)孔子入齐,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《韶》后,由衷赞叹曰:“不图为乐至于斯!”“学之,三月不知肉味。”(《史记·孔子世家·述而》)留下了一世佳话。《论语·述而》记载:“子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”。
韶乐,史称舜乐,起源于5000多年前,为上古舜帝之乐,是一种集诗、乐、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。此后,夏、商、周三代帝王均把《韶》作为国家大典用乐。周武王定天下,封赏功臣,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,《韶》传入齐。
《韶》入齐后,在齐国开放,“因俗简礼”的基本国策影响下,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,吸收当地艺术营养,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、演变,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,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,展现了新的风貌。
《隋书·何妥传》载:“秦始皇灭齐,得齐《韶》乐;汉高祖灭秦,《韶》传于汉,汉高祖改名《文始》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《史记·孝文帝本纪》同载:秦二世用《大韶》《五行》祀极庙,汉祭高祖太宗用《文始》,《文始》舞者,本舜《韶》舞也。可知秦汉均曾把《韶》定为庙乐,使《韶》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。
及至曹魏,魏文帝曹丕命《文始》复称《大韶》,以为庙乐。至南朝梁武帝,自定郊庙乐,以《大韶》名《大观》。可知此时《韶》乐虽数变其内容而易其名,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。
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、运用最久的雅乐,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,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,韶乐因而被誉为“中华第一乐章”,然而经唐历宋,便再不见《韶》乐被使用或表演的记载,惜于近代为历史所湮没。
1994年,山东临淄开始了《韶》乐发掘工作。1995年,临淄收藏家王矸在齐国故城内发现了古琴减字谱《箫韶九成·凤凰来仪》,经考证,“箫韶”即舜之《韶》乐,“九成”就是九奏、九章;“凤凰来仪”,正是《韶》乐的高潮部分“凤凰来仪,百兽率舞”。据此断定《箫韶九成·凤凰来仪》确实是《韶》乐遗律。
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以《箫韶九成·凤凰来仪》为主旋律,以现代人的审美方式重新对原作进行了加工、整理,编成了《齐韶新乐》,并于2003年11月建成了国内近代第一座《韶》乐厅,面向游人开放。《韶》乐厅陈列钟、磬、琴、箫、埙、竽等古乐器,氛围古典高雅。厅的一端为演奏小舞台,可为观众作现场小型演奏。11月23日,《韶》乐厅进行了首次对外演奏,这次演奏阵容庞大,内容丰富,运用了钟、磬、埙、笛、箫、排箫、古琴、筝、木鱼、鼓等中国古典乐器,符合古乐中关于金、石、土、木、丝、革、匏、竹等8音的编制,形成“交响共鸣”的艺术效果,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。《韶》乐厅的建成以及《齐韶新乐》的演出成功,为《韶》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贵的资料,为齐文化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亮点。以下10段乐曲就是由山东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制作的《齐韶新乐》,运用钟、磬、埙、笛、箫、排箫、古琴、筝、木鱼、鼓等中国古典乐器,将使您获得八音“交响共鸣”的艺术感受。
为挖掘整理韶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,齐国故地许多组织和个人作出了不懈努力。一个既有原始资料与理论依据,又以齐之雅乐为主、兼容齐国歌风的《韶乐》乐舞胚胎,已经在齐国故土上形成。不久的将来,《齐韶》乐舞一定会伴着新世界的春风,重新飘荡在广袤的齐国故土上。